我小区有个业主二手群,几乎每天都有人卖自己的旧物。只用过两次的跳绳机;只跑过一次的跑步机;没拆过封的杯子;没用过的包包等等,价格低廉近乎白送。我能想象邻居们当初为何会买回这些“废物”。也许是在买自己想要的物品时,被其他广告吸引;也许是为了凑“满减”;也许是一时贪便宜囤货。总之,最后是钱也花了,却没能物尽其用不说,家里还被塞得满满当当,最后还得花精力去处理。这是典型的,把钱花在刀把上。这样做不只是浪费钱,还浪费时间。精心挑选回一堆“废物”,除了卖货商家高兴之外,想必其他人谁都不开心。
张学玟/摄
很显然,我们现在的生活物资,不仅不短缺,甚至是严重过剩。所以,如何节制自己的物欲,是我们当代人,都必须学习的一门“必修课”。给生活做加法,使劲地“买买买”,是很容易也很享受的事情。可要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,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。因为,这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去取舍。而这恰当地取舍,则需要很高的智慧。所以,为自己的生活做“减法”,不仅是一门技术,也是一门艺术,同时它更是一门需要我们花一生去修行的学问。
曾经,我被一个“零浪费”的故事给震撼到。主角名叫余元,曾经是一个月光族。她每次发工资后,就疯狂地买买买。没过多久,屋子里就被她塞得满满当当。忽然有一天,房东要卖房,催促她赶紧搬家。她和男友开始清理自己的物品,才发现屋子里80%的东西都用不上。可是时间紧迫,很多东西都带不走,她只得挑出20%的生活必需品,其余的都分送给身边的朋友和邻居。一次搬家,就让她看清了自己的需求。她记住这次的教训,开始削减自己的物欲:买菜自备布袋、东西用坏为止、只买刚需用品、甚至连瓜果蔬菜的皮,都被埋进花盆里做养料。就这样,一直不断精简自己的物质欲望,最后更是创造了6个月产生一小罐垃圾的“神话”。后来,余元自诉:现在极简的生活,让我轻盈了很多。最深刻的感受,就是身心不再被物欲所操控,每天都过得很开心。
虽然我还做不到像余元那种洒脱程度,但是给自己的生活做“减法”的觉悟,却有了大幅度地提升。我反复告诫自己:买东西,一定要克制。首先把购物APP都统统卸载掉,以减少被电商“诱惑”的可能性;每次出门前给自己定规矩:只买必需品,不管别的东西多便宜,都不买;买菜,就直接买计划内的菜,坚决不闲逛;出门遛弯,尽量去公园;路过商店,只看不买,不准手痒。在自己这样下意识不断地控制下,我逐渐成功地纠正了自己乱买东西的坏习惯,并且惊奇地发现:不仅家里变得宽敞起来了,而且也很少有为买东西所烦恼了,同时还释放出更多的时间、精力,用在有长远价值的事情上。
出彩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